翁氏攝影創作學園
通過黑白影像特質結合多元視覺具象、意象、抽象創作專修班
引言:
新時期影藝思潮的急速演變,使攝影的揮灑空間隨之增廣,相對的,創作形式如果仍停留在老舊模式,則無法與時代脈動接軌,因此要求與不同風格流派交集,朝多元多樣的創作方向前進。
本期授課內容乃為了與時代浪潮緊密融合而精心設計的課程,是”從具象、意象、到抽象”的攝影思維和實踐。具象乃攝影最根本特質,是通過相機將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場景忠實紀錄,把生活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紀實再現。意象則是攝影者對宇宙萬物的獨特感覺,把自己對事物的視覺感受反應到畫面上,是典型的借景傳情的創作形式。抽象則徹底擺脫現實世界的具體形象,利用線條、形體、色塊和影像疊合融入作者的夢想與幻覺超越現實。
在這百花齊放的大環境裡,唯一不變的原則就是不斷改變既成的模式,突破傳統僵硬的創作形式,讓攝影觀念和實務不斷變革和更新。
上課時間:A班:99年07月23日起至99年10月01日止(每週五晚上7:30~9:30)
B班:99年07月21日起至99年10月06日止(每週三晚上7:30~9:30)
上課地點:台北市長安西路40巷9號2樓(長安社區民眾活動中心)
費 用:每人6,000元整(已上過翁老師研習班課程者酌收5,500)報名時一次繳清,中途退學概不褪費
繳費戶名:翁庭華 郵政劃撥帳號:18716816
ATM:(銀行代碼008)168-20-026364-0
聯絡電話:(02)2642-1068 0933-932-999 FAX:(02)26470529
網 址:http://www.thwong.tw/ Email:wth1934@yahoo.com.tw 指導老師:翁庭華
A班課表
日期 | 星期 | 課程內容 | 備註 |
07月23日 | 五 | 具象攝影創作的藝術思潮和實踐 | 上 課 |
07月25日 | 日 | 攝影創作(半天)(西門町人文生活) | 戶外實習 |
07月30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01日 | 日 | 攝影創作(半天)(鶯歌陶瓷博物館) | 戶外實習 |
08月06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13日 | 五 | 意象攝影的審美和剖析 | 上 課 |
08月15日 | 日 | 攝影創作 (一天)(休息站之旅:關西、西湖、清水、南投、古坑) | 戶外實習 |
08月20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22日 | 日 | 攝影創作(半天)(淡水黃昏和夜景) | 戶外實習 |
08月27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29日 | 日 | 攝影創作(半天)(台北車站商圈) | 戶外實習 |
09月03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9月10日 | 五 | 抽象攝影的美感構思和藝術表現 | 上 課 |
09月12日 | 日 | 攝影創作(一天)(八里左岸、十三行、中正機場、大江購物中心) | 戶外實習 |
09月17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9月19日 | 日 | 攝影創作 (半天)(和平島暮色和夜貌) | 戶外實習 |
09月24日 | 五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10月01日 | 五 | 總結和檢討 |
B班課表
日期 | 星期 | 課程內容 | 備註 |
07月21日 | 三 | 具象攝影創作的藝術思潮和實踐 | 上 課 |
07月24日 | 六 | 攝影創作(半天)(西門町人文生活) | 戶外實習 |
07月28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7月31日 | 六 | 攝影創作(半天)(鶯歌陶瓷博物館) | 戶外實習 |
08月04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11日 | 三 | 意象攝影的審美和剖析 | 上 課 |
08月14日 | 六 | 攝影創作 (半天)(淡水黃昏和夜景) | 戶外實習 |
08月18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21日 | 六 | 攝影創作(一天) (休息站之旅:關西、西湖、清水、南投、古坑) | 戶外實習 |
08月25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8月28日 | 六 | 攝影創作(半天)(台北車站商圈) | 戶外實習 |
09月01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9月08日 | 三 | 抽象攝影的美感構思和藝術表現 | 上 課 |
09月11日 | 六 | 攝影創作(半天)(和平島暮色和夜貌) | 戶外實習 |
09月15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09月18日 | 六 | 攝影創作 (一天)(八里左岸、十三行、中正機場、大江購物中心) | 戶外實習 |
09月22日 | 三 | 停課(中秋節) | |
09月26日 | 六 | 停課 | |
09月29日 | 三 | 作品檢討 | 作品研習 |
10月06日 | 三 | 總結和檢討 |
資料引用來源: